脚踝扭伤是生活里很常见的意外,但处理不对容易留下慢性疼痛、脚踝不稳这类后遗症。其实伤后前72小时的正确处理特别关键,能大大降低后续出问题的风险。下面给大家分步骤讲清楚怎么科学应对。
损伤初期管理:先控住渗出和肿胀
刚扭伤的瞬间,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恢复速度。伤后6小时左右是组织液渗出最多的时候,这时候一定要立刻停止走路、跑跳,别让脚踝再受力。可以用硬一点的东西(比如硬纸板、护具)临时固定脚踝,别乱揉乱按——揉按反而会加重肿胀和出血。
冷敷是初期消肿的关键,但得注意方法:最好用密封袋装上冷水加冰块(比例大概1:1),温度保持在4-10℃之间(别太冰),每次敷15-20分钟,每隔2小时敷一次。记得在冷敷袋和皮肤之间垫一层毛巾,避免冻伤皮肤。
还有体位很重要,要把受伤的脚抬到比心脏高15厘米以上的位置,这样能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肿胀。专业建议用“110度体位法”:上半身和腿保持110°左右的夹角,膝盖稍微弯一点,小腿下面垫个枕头或被子支撑。晚上睡觉可以把床脚稍微垫高一点,但要注意防滑,别摔着。
药物应用策略:分阶段用更安全
用药得看扭伤的阶段。急性期(0-48小时)建议用外用的抗炎镇痛药膏,能通过抑制炎症物质释放来减轻红肿痛;亚急性期(48小时后)如果还有肿或疼,可以用点活血化瘀的外用药物(比如膏贴、擦剂),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
如果需要吃口服药,一定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——比如含活血成分的中成药和抗凝药一起用,可能增加出血风险。所以用药前一定要先问医生或药师,别自己乱搭。
物理治疗介入:热敷和理疗要讲技巧
48小时后可以开始热敷,但别直接用很烫的东西敷。建议用“三阶段温度递增法”:先拿38℃左右的热毛巾(摸起来温温的,不烫)敷10分钟适应;接着用42℃左右的(稍微有点热,但能忍受)敷10分钟;最后再用35℃左右的过渡5分钟。这样能避免血管突然扩张,导致再次渗出肿胀。
如果去医院做理疗,比如脉冲式超声波治疗,消肿效率能比自己敷提高40%左右;家用的红外线灯要离皮肤30厘米以上,别靠太近烫伤。
损伤评估与就医指引:这些情况必须去医院
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一定要赶紧去医院,别拖着:肿一直没消,反而越肿越厉害,瘀青面积越来越大;脚踝弯不了、伸不直,活动范围比平时少了一半以上;没法踩地走路,一受力就疼得厉害;晚上睡着的时候突然疼醒;感觉脚踝松松的,像要“崴脚”的样子。
如果怀疑韧带拉伤或骨折(比如扭的时候听见“咔嗒”声,或者肿得特别厉害),得做X线或CT之类的检查。要是超过72小时才开始正确处理,变成慢性脚踝不稳的风险会高3倍——就是以后稍微走点不平的路就容易崴脚,所以别大意。
康复指导原则:慢慢练,别着急
平时要遵循RICE原则——休息(别再让脚踝受力)、冰敷(急性期用)、加压(可以用弹力绷带轻轻裹住脚踝,别太紧)、抬高(腿抬高于心脏)。同时要慢慢做康复训练:
早期(扭伤后1-2周)可以在不疼的范围内练习脚踝活动度,比如坐着的时候轻轻转动脚踝,或者做“勾脚-绷脚”的动作;后期(3-4周后)可以练肌肉力量,比如踮脚尖(扶着椅子慢慢抬脚跟)、单脚站(练平衡感)。
康复时间得看每个人的情况,比如年轻人可能恢复快一点,中老年人慢一点。千万别着急做跑步、跳跃、打篮球这类剧烈运动,不然容易复发,甚至变成慢性损伤。
总的来说,脚踝扭伤后别慌,先按“停止受力、冷敷、抬高”处理,注意观察有没有严重症状,及时就医。之后跟着步骤做康复训练,循序渐进。只要方法对,大部分人都能恢复正常,不用怕留下后遗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