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的夏天,当男篮世界杯的战火在西班牙点燃时,中国男篮却遭遇了队史最黑暗的时刻之一。这支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与梦之队鏖战三节的队伍,在六年后的国际赛场上竟显得如此力不从心。
中国男篮被分在"死亡之组"D组,面对美国、塞尔维亚等世界强队。首战对阵美国梦十一队,虽然易建联独得18分,但最终以59-98惨败。随后的比赛中,中国队先后不敌塞尔维亚(83-64)和法国(94-71),三战全负小组垫底。
时任主教练宫鲁鸣在赛后发布会上直言:"我们与世界强队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弥补的。"这句话道出了中国篮球的困境。易建联作为球队核心场均贡献17.8分,但其他球员的表现起伏不定,特别是外线命中率仅为31.2%。
2014年的中国队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。姚明退役后,球队失去了绝对核心;王治郅、朱芳雨等老将状态下滑;而周琦、丁彦雨航等新生代球员尚未成熟。这种断层在世界杯赛场上暴露无遗。
"我们输掉的不仅是比赛,更是中国篮球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。"——资深篮球评论员张卫平赛后点评
2014年世界杯成为中国篮球改革的催化剂。此后,CBA联赛逐步完善外援政策,青训体系开始重视基本功培养,校园篮球得到更多关注。虽然当时的成绩令人失望,但正是这些失败促使中国篮球开始正视问题。
八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回顾2014年男篮世界杯时,那支中国队的挣扎与坚持,仍然是值得铭记的一课。它告诉我们:篮球强国的建设没有捷径,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重拾荣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