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,“醉”酒的代表人物其实不少。仅在唐代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中,就生动描写了唐朝八位酒仙的形象。
贺知章:知章骑马似乘船,眼花落井水底眠。
汝阳王:汝阳三斗始朝天,道逢麴车口流涎,恨不移封向酒泉。
李适之:左相日兴费万钱,饮如长鲸吸百川,衔杯乐圣称避贤。
崔宗之:宗之潇洒美少年,举觞白眼望青天,皎如玉树临风前。
苏晋:苏晋长斋绣佛前,醉中往往爱逃禅。
李白:李白一斗诗百篇,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。
张旭:张旭三杯草圣传,脱帽露顶王公前,挥毫落纸如云烟。
焦遂:焦遂五斗方卓然,高谈雄辩惊四筵。
这八位醉仙,在中国历史上,可谓个个大名鼎鼎。若把他们其中任何一位列为中国历史上“醉”酒(酒仙)的代表,其实一点都不为过。
不过,也有诗句,把他们中的李白、张旭挑出,与魏晋时期的刘伶和陶潜相联系,从而出现了“李白斗酒诗百篇,张旭微醺草圣传。杜康酿酒刘伶醉,山中佳酿醉陶潜”的诗句。同样描绘了他们不同的醉酒形态。
当然,在中国历史上,被记载下来的生动有趣的醉酒者形象还有很多很多,比如,与刘伶同时代的阮籍、孔融、郑泉、毕卓等,隋朝时号称“斗酒学士”的王绩,以及刘邦、赵匡胤、于定国等这样的帝王将相,他们都可称得上喝酒醉酒的好手。
展开全文
那么,问题来了。在后世流传中,为何唯独刘伶“醉”酒,才成为被后人广为传颂的“醉酒”者的典型代表呢?
首先,刘伶的“醉酒”表里如一。他完全达到了大醉后那种“放浪形骸”的地步,甚至以“醉酒”的姿态,来公开蔑视强权下的封建礼教。
或者说,刘伶“醉酒”这种表里如一的姿态,不但写在了他著名的《酒德颂》中,更主要体现在了他的实际行动之中。
所以,一一阅读历史上有关推崇“刘伶醉酒”的一千多首诗句,尽管他们都道出了对刘伶那种“忘我”状态的向往,却没有一人有勇气敢越雷池半步而效仿之,甚至包括陶替、李白、杜甫这些对刘伶无比崇拜的名流。
其次,在魏晋那个特殊时代里,在人们“自我”意识渐渐觉醒,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助和无望中,刘伶体会到了“醉酒”的真滋味。所以,他可以天天醉,时时醉,以“大醉”的状态,来麻痹自己那颗躁动(“时时都想大声疾呼”)的心。
也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:“伯伦(刘伶字伯伦)抱匡济之才,蒿目时艰,然位不过参军,手无尺寸之柄。欲大声疾呼,痛哭流涕,又虑直言贾祸,于是不得已而逃于酒,借杯中之醇醪,浇胸中之块垒,终日在醉乡中。”
再次,刘伶最终以一种“大醉”状态,长眠在了他一直所希望看到的北疆幽州这样一片土地之上。当然,尽管在他心中,由于当时张华政策的推动,让这片正渐渐给当地百姓带来生活富足的土地,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。但毕竟是让他看到了那么一丝丝的希望。
所以,这样一位位卑人物,他用“醉酒”这样一种特殊方式,来展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,这也是他人生的最为难能可贵之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